推动包头全面振兴,根基在实体经济,关键在科技创新,方向是产业升级。作为包头经济发展的主力军,今年以来,以“发展高科技、实现产业化”为目标的稀土高新区,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不断拓宽产业创新之路,以更大的力度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更宽的视野加强交流合作,更实的举措激发科技创新活力,全力推动科创水平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。
●聚力新产品开发和创新应用
近日,北方股份首台120吨级纯电动电动轮矿用车NTE130E成功下线。该车型是北方股份完全自主研制的一款多支路、大电量纯电动电动轮矿用自卸车,该车使用动力电池替代传统柴油机作为动力,在重载下坡工况下,相比传统同吨位柴油车能耗降低70%~80%;在重载上坡工况下,充电1小时可连续工作4小时以上,大幅降低矿山用户开采运营成本。该矿用车计划于9月在某矿山进行工业性试验。
此前,由北方股份及相关单位共同完成的“电动轮矿用车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及整车集成研制”和“TR50E纯电动矿用自卸车研制”的两个项目参加了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会。专家经过听取汇报、审查相关资料、质询和讨论,鉴定委员会认为,两个项目创新性强,技术难度大,具有自主知识产权,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近年来,北方股份每年投入不少于主营业务收入3.5%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,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8%以上,新产品贡献率为50%以上;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、国家工业强基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重点火炬计划和重点新产品项目13项;拥有我国矿用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,特种车辆无人运输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;是我国首批5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之一,国资委认定的“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”。
传统产业“老歌新唱”,新兴产业 “歌声嘹亮”。今年以来,稀土高新区积极实施“创新引领”行动,以科技兴蒙、京蒙协作、科技“突围”工程为抓手,紧密街接自治区科技突围“五大领域”“八大方向”的科技项目,围绕主导产业、新质产业,加大稀土、光伏、新能源、数智经济、低空经济等科创项目的招商力度。
强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,以国内高层次应用型科研院所和高校为合作重点,鼓励引导北方稀土等龙头企业建设中试公共服务平台,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基地、上海交大等中试基地或平台,选取孵化成熟的优质项目,开展中试、产业化生产,实现科技成果就地研发、就地转化。
近三年,稀土高新区已推动科技成果实现落地转化63个;2023年,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.09亿元,位居全市第一。年内计划开展产学研合作40项以上,实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30项以上,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亿元以上。
●抢占产业技术创新“智”高点
日前,北方稀土“氨碳强化合成沉淀剂工艺装备研究及应用”项目示范线建成运行并成功转产。该项技术克服传统碳化塔设备体积大、占地面积大、投资成本高、设备灵活度低等弊端,通过对过程精细强化控制,成功开展过剩氨水高效合成沉淀剂的技术研究;同时,进行微设备放大及微系统集成,成功研发出以液态二氧化碳为碳化原料,进一步合成沉淀剂的撬装式模块化合成装备,合理、有效循环利用氨资源,实现从“实验室”到“生产线”的成果转化。该装备集成属国内首创,每日可转化氨水50吨以上,有效解决冶炼分公司(华美公司)氨资源循环利用问题,实现良好经济和环境效益,为进一步实现稀土冶炼全过程氨循环、碳减排等目标提供有力支撑。
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。包头英思特稀磁新材料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,通过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建设,先后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,主要产品稀土磁性材料应用器件,在全球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,技术水平国际领先。
自2021年以来,英思特每年研发投入增速保持在25%以上,平均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达到5.21%,累计投入1.3亿元,形成并转化科技成果105项,支撑公司每年营收的平均增速达到37.1%,产品价值和行业地位快速上升。
在稀土磁性器件精密化高端化、生产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不断提升产品的精密加工、表面处理、磁路设计、智能组装等工艺水平。紧跟市场需求,积极布局新赛道,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、人形机器人、工业机器人、医疗器械等领域,强化关键技术攻关,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创新成果,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契合度。
今年,稀土高新区深入开展走访调研,全力搜集企业技术需求及相关科技信息,组织开展院士专家和企业间的对接、交流、洽谈,进一步挖掘合作发展潜力;完善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相关政策,拓宽科技创新多元化合作渠道,打通联盟成员单位之间的技术壁垒。研发中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“无形资产”,不仅可以让企业开展科研项目时少走弯路,在面向市场进行产品推广时也是一种硬实力的体现。威丰稀土电磁材料研发中心成功升级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研发中心,并成功引育20名技术创新人才,公司研发团队接连在“取向硅钢隧道式高温退火设备关键技术与工艺优化”“新能源汽车用高强高效稀土取向硅钢新材料研发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并获得了1800万元的创新资金支持。
目前,稀土高新区驻区企业形成有效发明专利1057项,累计实现5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,签订技术合同46项,成交额达2.06亿元,占包头市的76%。
●引智聚才为创新注入源源动能
今年以来,为了开拓“稀土永磁变频器”这一全新科研领域,加速推动传统输变电方式的更新替代,长安永磁成功引进了燕山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博士戴琼洁,并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,签订了博士后研究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,戴琼洁也随即加入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王曙鸿教授团队,参与“稀土永磁变频器”课题研究。
英思特积极借力“京蒙合作”“包头·北京(人才)科创基地”以及“一院一校一国重四中心”等自治区、包头市支持科技创新、技术合作的政策和平台,依托英思特稀土磁性材料应用院士工作站、包头研发中心和昆山研发飞地,主动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,与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,联合攻关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产品。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专家和技术人员,为积蓄发展后劲注入更多源头活水。包头天和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人员占公司总数人的12.34%,研发投入占比达3.44%,拥有授权专利105件, 2023年实现产能8380吨,产值27.49亿元。
稀土高新区坚持创新引领,着力提升人才“稀引力”,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布局,今年聚力打造实施10个人才创新项目,为产业发展赋能。
开展稀土产业高层次人才、科技人才、产业青年人才、海外人才的招引,精准对接重点产业、重点领域、重大项目高层次人才需求,以市场引导、资金支持双向发力,支持各类用人单位引进博士、硕士。
不断深化校企合作,组织企业申报各级人才项目,重点打造2~3名稀土高层次人才冲刺国家级重点专家,牵头企业、科研机构选聘院士专家建设院士工作站,开展2024年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和“春晖杯”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在线访谈活动暨2024海外博士包头行活动。
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各级技术创新(研究)中心、重点实验室、组建创新联合体,对接企业与高校在技术指导、智力引进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,依托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,探索技术联合攻关、项目离岸孵化等合作网络和创新模式,搭建博士后培养平台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,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。
稀土高新区坚持把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、同向发力,积极组织和引导更多高科技人才参与“科技突围”行动,让他们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中发挥积极作用,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,以实际行动描绘出一幅幅“以产聚才、以才兴产、产才融合”的生动图景。
版权所有:包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蒙ICP备19004587号 蒙公网安备15020702000326
网站主办单位:包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:1502000009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