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包头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“五大任务”和对包头市作出的“一个创新、三个实现”重要指示要求,抢抓国家双碳战略和新能源大布局大发展机遇,不断壮大风光氢储产业集群,为自治区建设国家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提供重要支撑。今年,继续统筹推进新能源装备产业加快发展。
一、晶硅光伏产业
一是做好在产企业服务。持续深化“我为企业找订单”行动,每月梳理企业订单需求,跟踪对接蒙能集团等新能源开发企业在建光伏项目,密切关注三峡、华能等重点企业,千方百计找订单、挖增量。推进再生水利用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,积极争取水权指标转让,多渠道解决企业用水问题。加强政银企对接,鼓励金融机构降低融资成本。加快推进包北至春坤山线路加强、包北5号主变扩建、达旗四五期转接英华工程,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。
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。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迭代,谋划发展N型单晶电池和组件,提升综合效益和竞争力。支持弘元、美科等龙头企业与内科大合作建设“内蒙古硅业技术创新中心”,支持美科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创建“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能级硅材料重点实验室”。
三是推进绿色转型发展。鼓励企业优先使用绿电,年内绿电使用比例达到65%以上。完善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功能,引导晶硅光伏企业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。
二、风电装备产业
一是加大项目推进力度。推动中车戚墅堰齿轮箱、宜兴华永发电机等项目建成投产,支持金风、中伏新能源实施扩建项目。推动明阳、金风、远景向属地企业释放订单,带动减速机、液压站、机座、机舱罩、外协结构件等产品由小批量试制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。
二是积极开展精准招商。填补大型铸锻件产业空白,推动龙马落地年产10万吨铸件项目。引进风电轴承项目,以明阳等主机厂订单为牵引,吸引项目落地。完善附属零部件配套体系,生产风电液压站等附属零部件产品。
三是推动企业降本增效。推动明阳、金风等头部企业发挥技术研发和运营管理等多方面优势,在关键材料和零部件方面加强技术创新。推动天顺、泰胜、金海等企业加强数字化转型升级。
三、储能装备产业
一是推进重点项目攻坚。推动纬景储能锌铁液流电池智造基地、中航锂电池生产(二期)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,推动国轩高科新能源电池智造基地、阳光电源北方总部新能源制造基地、海博思创新型储能产业园等标志性项目加快建设。
二是精准开展招商引资。注重长时短时多元化储能产业项目引进,加快布局引进钠电池、铅碳电池、碳基电池、超级电容储能、氢储能、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储能项目,逐步构建“龙头带动、重点攻坚、梯队协同、链群互动”的储能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。
三是加快拓展储能市场。围绕“三在两找”,抓好市内市场的“主战场”,利用在建储能电站建设需求,积极推动储能设备本地采购,充分释放存量企业产能需求。加强与自治区层面沟通协调,争取我市更多储能产品进入内蒙古电力、蒙能集团采购供应链。
四是加大创新研发力度。支持“内蒙古科技大学—包头新型储能研究中心”与我市储能企业合作开展研发活动,推动包头新型储能研究中心首期实验平台建设,完成新型储能团队建设。推荐“高比能动力电池硅基关键材料研究”等储能项目申报国家、自治区科技项目,推动包头新型储能研究中心参与自治区科技“突围”指南编写和项目申报。
四、氢能装备产业
一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。重点推动氢晨氢燃料电池生产基地、氢盛电解槽生产基地等在建项目投产。推动白云至包头输氢管道项目尽快建成投运,推动3座拟建加氢站尽快开工,白云氢能绿电白云铁矿加氢站、华电土右旗加氢站早日建成投运。
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推广。推动工业领域耦合绿氢,拓展灰氢替代,筛选多晶硅、稀土加工领域成熟企业,先行先试推广绿氢使用。推进氢燃料重卡应用,打造氢能交通运输示范应用场景,推动满都拉口岸至大城西氢能廊道建设。培育发展“泛氢”能源,加快布局绿氢制绿氨、制绿色甲醇等项目。
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。发挥我市稀土储氢、碳纤维等先进材料优势,支持发展高压气瓶储运、液氢制储运、固态储氢、管道输氢等装备制造。支持北奔研发输氢专用车辆,有序推进车辆更新替代。加快固态储氢材料技术研发,集中攻克高能量密度、快动态响应固态储氢材料核心技术,支持采用固态储氢应用示范的氢能装备项目落地。
- 大
- 中
- 小

